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足球资讯

谢菲尔德战绩500(谢菲尔德联战术)

谢菲尔德,这座位于英格兰的美丽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而在这座城市中,有一支足球队伍,它的名字——谢菲尔德联队,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谢菲尔德联队的辉煌战绩,以及未来展望。

一、辉煌战绩回顾

谢菲尔德联队成立于1878年,是英格兰足球历史上最悠久的俱乐部之一。自成立以来,球队取得了无数辉煌的战绩,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在英格兰足球顶级联赛中的表现。

年份赛季联赛排名
18981897-1898第2名
19141913-1914第3名
19291928-1929第2名
19351934-1935第1名
19471946-1947第1名
19531952-1953第3名
19561955-1956第2名
19671966-1967第2名
19931992-1993第1名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谢菲尔德联队在英格兰足球顶级联赛中的表现可谓十分出色。其中,球队在1935年和1947年两次夺得联赛冠军,成为了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的传奇。

二、辉煌背后的故事

谢菲尔德联队的辉煌战绩背后,离不开一代代球员和教练的辛勤付出。以下是几位为球队立下赫赫战功的球员:

1. 约翰·哈里森:1935年,哈里森带领球队夺得联赛冠军,成为球队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2. 比尔·芬威克:1947年,芬威克再次带领球队夺得联赛冠军,巩固了球队的地位。

3. 戴夫·坎贝尔:1967年,坎贝尔带领球队夺得联赛亚军,为球队赢得了更多的荣誉。

除了球员,教练团队也功不可没。以下是一些为球队立下汗马功劳的教练:

1. 查理·巴克:巴克在1930年代带领球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为球队奠定了基础。

2. 汤姆·达格利什:达格利什在1940年代带领球队再次夺得联赛冠军,成为球队历史上的传奇教练。

3. 鲍勃·佩顿:佩顿在1960年代带领球队夺得联赛亚军,为球队赢得了更多的荣誉。

三、未来展望

谢菲尔德联队虽然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在近年来,球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随着新一代球员的崛起,以及教练团队的调整,我们有理由相信,谢菲尔德联队将会在未来再次创造辉煌。

以下是球队未来展望:

1. 加强青训体系:谢菲尔德联队将加大对青训体系的投入,培养更多优秀的本土球员。

2. 引进高水平外援:球队将积极引进高水平外援,提升球队整体实力。

3. 加强球队管理:球队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球队的整体凝聚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谢菲尔德联队将会再次站在英格兰足球的巅峰,为球迷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谢菲尔德联队,这座足球城市的骄傲,它的辉煌战绩将永远镌刻在英格兰足球的历史长河中。而在这辉煌的背后,是无数球员、教练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共同期待,谢菲尔德联队在未来的日子里,再次书写辉煌的篇章。

阿英的马岛战役过程

战争第一阶段:阿根廷方面

阿根廷方面:利用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乘英不备,以武力收复马岛,迫使英国在事实面前承认其有马岛的主权。

英国方面:决心不借付出巨大代价重占马岛。先以强大军事压力迫使阿军撤出马岛,如阿军不撤,则强行登陆夺取,战术上采取速战速决,并恪守不对阿本土及12海里领海采取军事行动的规定。

阿方行动: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提前实施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计划,作战总指挥为陆军第5军军长兼马尔维纳斯战区司令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特混舰队由航母1艘、驱逐舰4艘和其它舰船共约20艘及登陆兵4,000人成的第40特混舰队。

第40两栖特混舰队于4月2日零时15分派出的阿军陆战队的侦察小队在彭布罗克角登陆。4月2日六时三十分,阿军主力在龙克湾登陆,随即攻占了机场和港

口。八时三十分,阿军七架C—130运输机运来3000多后援。使岛上阿军总兵力达4000人。岛上英国守军近200人,只进行了一般抵抗,即在总督雷克

斯·亨特率领下全部投降。英军无伤亡,阿军亡4人(其中上校一名)。阿方任命马里奥·本哈明·梅嫩德斯准将为马岛军事长官。

4月3日,阿海军输送登陆兵约200人在南乔治亚岛格里恃维肯港登陆,英守军22人进行了抵抗,最后全部被阿生俘。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战区”

(包括阿大陆沿岸200海里及马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周围200海里水域),任命海军作战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将军为该战区司令。与此同时阿

军第60两栖编队在南岛登陆,经短促交火,占领南岛,英国守军23人投降。就这样,阿军以伤亡7人,损失2架直升机的代价,占领了整个马岛。

阿军收复马岛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振奋,数十万人聚集在总统府的“五月二十五日广场”,高唱国歌,高呼口号,欢庆胜利。全国十多个政党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动。总统加尔铁里的威望达到顶峰。再也没有人去考虑政府在处理经济问题上的失败了。

阿军自收复马岛至4月30日期间,为了防御英国方面的报复而不断加强马岛防御,岛上驻军到4月底由原来的4,000人增至13,000人。其部署为:阿根

廷港和肯特山地区4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9,000人,达尔文港、古斯格林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1,700人,范宁角约50人,福克斯湾、佩布尔岛等地一个

营及支援分队共约2,000人;另外还扩建阿根廷港机场及在古斯格林、佩布尔岛修建简易机场;部署雷达站及防空部队,构筑工事;向岛上运送武器、弹药及其

它补给品等。司令部设在阿根廷港。

战争第一阶段:英国方面

英国在获悉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

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美国人也非常积极的介入,美国人一开始想从政治上去解决这次危机。因此派当时的国

务卿黑哥将军从中斡旋,无耐双方的态度都非常的坚决。4月3日,英内阁作出派遣特混舰队重占马岛的决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军少将为特混舰队司令。英特

混舰队舰船40余艘,载地面部队约4,000人,“鹞“式飞机20架和各种直升机45架,于4月5日分别由英国朴茨茅斯和英属直布罗陀启航驶往南大西洋。

4月7日,英国宣布对马岛周围200海里实施全面海空封锁。4月12日,英军的核潜艇到达马岛后立即开始对马岛进行封锁。

英国根据战时动员法紧急动员大型商船参战

在前往马岛一万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军参战部队完成了制定作战方案、战斗序列编组、战术演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并根据4月4日战时议会签发的法令,征招

58艘民船,作为舰队的后勤支援力量,同时对征用的民船按需要进行快速改装。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号和“堪培拉”号客轮都改装为运兵船,“大西洋运输

者”号和“大西洋堤道”号滚装船改装为飞机运输船,此时“乌干达”号客船正载着940名英国学生在地中海旅行,接到征招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让学生上

岸,随即驶向直布罗陀,仅用三天就改装为医疗船。由此可以看出英方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月17日英国战时内阁提出把战争控制在马岛地区,不进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则。并积极展开了外交和政治攻势,美国、北约等国都表示支持英国,中断了与阿根廷

的军火贸易,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原来与阿根廷有军火销售协议,但都支持对阿的军火禁运。同时各国还向英国提供后勤保障、通讯、卫星情报等便利。

4月26日,由23艘军舰、20架飞机、2000名陆军组成第二梯队从波特兰启航。5月12日,由18艘军舰和3000名陆军组成的第三梯队从安普顿启航。

首批特混舰队于4月17日抵达中大西洋的阿森松岛,经休息、补给后,于19日启航继续向南大西洋开进。先遣队于4月24日抵达南乔治亚岛附近水域。4月

22日,十四名英军特种空勤团(简称SAS)队员先从C—130运输机伞降在南岛北部海域,再换乘潜艇到达距南岛约三海里处,最后游上岸,进行侦察,查明

了南岛上阿军的兵力、装备、火力配置,并为后续部队的登陆选择了机降地点,还清除了岛上的雷区。4月25日南岛上的SBS队员引导第42陆战突击营机降在

岛上,阿守军156人只进行了有限的抵抗,即在指挥官阿斯蒂齐上校率领下投降。晚六时,英军占领南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这样英军就在陆上首先抢占到了重要

的前进基地,这样英军就可以从容的将人员和各种装备输送上岛同时将部队展开。

25日3架英军的“山猫”式直升机在南乔治亚岛附近发现阿方潜艇“圣菲”号随即发射导弹和投掷深水炸弹,击沉“圣菲”号潜艇,英国陆战队第42突击营和

“特别舟艇中队”在南乔治亚岛登陆,英国特混舰队主力于4月29日抵马岛水域,30日完成了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上、空中封锁的部署。英国国防部宣布从

格林威治时间4月30日十一时起,所有进入马岛周围200海里禁区的飞机和舰只都将遭到攻击。阿军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在马岛地区开始实行灯火管制和宵

禁。

第二阶段:

1982年5月1日英军开始对马岛守军进行攻击。英军从阿森松岛起的“火神”轰炸机和从航母起飞的“鹞”式战斗机首次空袭马岛。

同时英军使用水面舰艇舰炮对马岛的军事目标进行多次轰炸和炮击,阿方出动飞机进行还击。以后,英不断对马岛进行轰炸和炮击,主要目标是机场、雷达站、仓库等。为了能更好的取得战场主动权,英内阁批准特混舰队可以攻击封锁圈外的阿军。

随后英“征服者”号核潜艇在马岛200海里禁区外36海里处,向阿海军旗舰“贝尔格诺将军”号巡洋舰发射了三枚MK—8鱼雷,命中两枚,巡洋舰在四十五分钟后沉没,阿军有321人阵亡或失踪。

由于该舰被击沉,大大打击了阿军的士气,并使得阿根廷海军主力撤离马岛海域,虽然阿海军有一支由一艘航空母舰,4艘潜艇和两艘导弹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可是在整个战争期间都龟缩于本土,不敢出战。

为了报复英军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阿根廷空军在5月4日派出一架法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在马岛以北40海里处发射了两枚法制AM-39“飞鱼”式空对舰导弹,击沉英国当时号称最先进的42级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舰员亡20人,伤27人。

这艘排水量3200吨,造价达2亿美元的号称英国最先进的军舰被一枚造价才30万美元的导弹击沉,对英军的打击极大。此后英军吸取教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阿军的导弹攻击。最典型的办法就是派出加装了预警雷达的“海王”式直升机在舰队上空进行早期警戒。

英军为了免受阿方航空兵的威胁于5月6日派遣十六名SAS队员先搭乘潜艇再换乘橡皮舟潜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奥·加列戈斯空军基地,一举炸毁阿军仅有的14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中的8架,使阿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受到重创。

阿根廷空军让英国人的恶梦久久不能结束,5月12日阿军航空兵又在根廷港附近水域重创英护卫舰两艘。这些飞机都是由佩布尔岛阿军机场起飞的。为了拔掉这颗

肉中刺,五十名海军突击队员在5月14日晚乘三架直升机机降于岛上,炸毁阿军6架“普卡拉”攻击机,4架“T-34”教练攻击机,1架运输机。

队员中的炮兵观察组指引“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的114mm主炮猛轰岛上的目标,岛上的1座军火库,6座雷达站均被炸毁。英军在烈火中乘直升机安然返回,以轻伤2人的代价取得全胜,扫清了登陆的障碍。

英国方面考虑到阿军在马岛的兵力达14000人,而英军能进行登陆作战的登陆部队至多才1000人,如何以少胜多,只有出奇制胜。为此舰队司令伍德沃德煞费苦心,大摆迷魂阵。

由于马岛上的英籍居民很多,所以英军特工人员可以在他们的掩护下,一面摸清阿军的布防,一面积极活动,四处袭扰,唯独对阿军的指挥部没有袭击,主要原因就在于英军破译了密码,阿军的指挥部成了英军情报来源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英军一面封锁、轰炸、炮击马岛的一面向南大西洋继续增派兵力。到5月20日英军基本上达到了封锁马岛、削弱马岛守军力量的目的,并已作好了在马岛登陆的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

英军确定于5月21日在圣卡洛斯港登陆。圣卡洛斯港距阿根廷港约80公里,其间大部分为沼泽地,机动困难,距达尔文港约40公里。阿只在圣卡洛斯港入口处

的范宁角有40—50人防守。该地区水文、滩头状况利于登陆,岸上地形便于建立和巩固登陆场,利于防潜艇和“飞鱼”导弹的攻击。

英军登陆兵共编为两个梯队。两栖突击梯队由海军陆战第3旅(辖第40、42、45营及支援分队),伞兵团第2、3营,炮兵第29团及“蝎”式轻

型坦克分队,防空导弹、工兵、后勤等分队组成,共约5,000人。其任务是在圣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击上陆,尔后分别向阿根廷港和达尔文港方向进攻。

后续梯队由步兵第5旅(辖3个营)及支援分队组成,共约4,000人,其任务是在突击梯队上陆并向纵深发展进攻后,伺机在原登陆地域或在新的登陆地域上陆,与突击梯队共同夺取马岛。

5月21日凌晨三时,SAS突击队作为第一梯队在范宁角登陆,在先期登陆的侦察分队协助下,消灭了阿军约50人的守卫部队。三时三十分,英军开始舰炮火力

准备。三时四十分,英军2艘两栖攻击舰,4艘登陆舰,在圣卡洛斯实施多点立体登陆,未遇抵抗便顺利上岸。英军抓住阿军夜战能力差的弱点,争分夺秒抢运人

员、物资,在四小时里上岸2500人,运送物资32000吨。并构筑工事,组织防御,准备迎击阿军的反扑。上午10时开始,阿方先后出动数批飞机共70余

架次,主要对英舰船进行空袭,炸沉英护卫舰“热心”号,重创、击伤英舰4艘。但阿方也损失了14架飞机。

阿军飞行员受过美、法、以等国教官的严格训练,技术高,作风猛,战斗力很强。面对英军高炮、导弹和“鹞”式战斗机组成的防空体系,毫不畏惧,不

怕牺牲,进行攻击时往往都采用低空突防来提高命中率。但英军最终还是顶住了阿军的反击,控制了20平方公里的滩头阵地,还铺设了供“鹞”式和直升机起降的

钢板简易机场,进一步巩固了登陆滩头。

5月22日,阿军令人费解地按兵不动,给了英军喘息之机,英军乘机补充物资,调整部署,并部署了一个“吹管”式便携式防空导弹连,专用于对抗阿军的

低空功击,完善了防空火力配系。战后很多老兵提起这天都称为奇迹的一天,他们说,“如果阿军继续发起攻击的话,英军登陆很有可能会崩溃,但感谢上帝,有了

一天的时间来重新调整”。

第2天阿军又出动近百架次飞机,继续发动猛烈空袭,击沉了英军“小羚羊”号护卫舰。

5月25日这天是阿根廷国庆日,阿空军倾全力出击,全天出动约200架次,取得击沉“考文垂”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滚装船,击伤1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的辉煌战绩。

英军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运送者”号上运送的16架“鹞”式战斗机和1架美制“支努干”重型直升机在被击沉前就飞到了岸上机场。

三天来,阿空军英勇战斗,给予英军沉重打击,但一来飞机性能不及英军,二来又得不到海陆军的有力支援,三来由于阿根廷一百多年来没有战争,战备较差,低空攻击投下的炸弹因为炸弹的起爆条件都设在由高空投掷,因此有40%的炸弹没有爆炸,所以无法阻止英军的登陆。

阿根廷空军在5月25日损失飞机高达31架。阿根廷驻达尔文港部队于24日、25日也派出小股兵力对圣卡洛斯港地区英军进行侦察袭扰活动,但被英军炮火击退。

由于阿军地面部队未进行反登陆作战,而航空兵反击的又主要打击英舰船,这样使使英军顺利地登陆和巩固了登陆场,并完成了陆上进攻准备。三天里,

英军上岸部队已达5000人,滩头阵地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补给基地,通信枢纽,并在钢板简易机场加铺了铝合金跑道。

站稳脚根的英军登陆部队在5月27日向阿军发起攻击,兵分两路向斯坦利港推进。南路以第2伞兵营为先导,第45陆战营为后援,沿东南公路,经达

尔文港、古斯格林、费兹罗伊湾、布拉夫湾从南面攻击;北路以60名SAS队员为先导,第3伞兵营,第4陆战营跟进,沿道格拉斯、蒂尔湾,直取斯坦利。由于

阿军作战思想保守,不思进取,使英军的进展非常顺利。英军伞兵团第2营及支援分队,大部从陆上徒步、乘直升机、吉普车和“蝎”式坦克向达尔文港开进,一部

分乘汽艇由水上向达尔文港开进。

5月28日英军开始对达尔港发起进攻。阿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击毙英伞兵团第2营营长赫伯特·琼斯中校。英军于29日攻占达尔文港,古斯格林守

军投降。英军在攻占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战斗中,亡17人,毙伤阿军250人,俘阿军1,400人,缴获大批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尔后,向阿根廷港方向发展

进攻。

自英军开始陆上进攻以来,阿多次出动航空兵袭击英舰船和圣卡洛斯港、达尔文港、肯特山等地的英军。5月30日阿使用“飞鱼”导弹攻击“无敌”号航母,遭英激光眩目器干扰,未中。(另有说法以2架"天鹰"被击落的代价击伤"无敌"号,但英军矢口否认)。

6月8日空袭菲茨罗伊上陆的步兵第5旅,打死打伤英军180余人,击沉英登陆舰“加拉哈德爵士”号,重创英护卫舰和登陆舰各一艘。但当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运送的3000英军登岛。进一步加强了英军的进攻力量。

5月31日,北路英军进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军。6月1日,南路英军也到达肯特山,与北路英军汇合。阿军此时采取放弃外围,集中主力

固守斯坦利港方针。英军在攻占肯特山和查杰林山完成对斯坦利港的包围后,并不急于攻击,而是调整部署,补充给养,派出SAS和SBA队员四处活动,进行战

场侦察,很快查清阿军以肯特山、查杰林山为第一道防线,以哈里顿山、浪顿山为第二道防线,以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线为主防御阵地,即加尔铁里

防线,在三道防线之间都布设大量地雷和障碍,只留一条由炮火保护的秘密通道供联络之用。

6月8日,阿军出动大批飞机空袭在希拉夫湾滩头的英军,击沉登陆舰1艘,击伤护卫舰1艘,登陆舰1艘。阿军损失飞机11架。但此时的阿空军已如强弩之末再也无力阻止英军的登陆。

此时英军在岛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强,共有地面部队8000人,重炮30门,坦克20辆。6月11日,经三天的准备,英军以“火神”轰炸机和“鹞”

式战斗机以及火炮进行密集轰炸,同时驱逐舰、护卫舰以舰炮火力掩护,支援地面部队向阿军的第二道防线猛攻,第45陆战营攻占哈里特山和浪顿山,突破第二道

防线,并控制了斯坦利外围所有制高点。阿军唯一的反击就是用岸基AM—39“飞鱼”导弹击伤“格拉摩根”号驱逐舰。

英军经过调整部署,补充弹药及其它军需物资后,于6月11日开始对阿根廷港发起总攻。11月23日英飞机、舰炮和炮兵对阿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随后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于12日拂晓前攻占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两姐妹山、哈里特山和朗顿山。

13日晚英军再次发起进攻,至14日中午先后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及威廉山等地,进抵距市区约4公里的地方,阿军放弃阵地,丢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区。

英军追至阿根廷港市区边缘时,阿根廷港上空挂起了白旗。午后,双方战地司令官会晤,达成非正式停火协议,阿军(包括西岛2,000余人)于21时停止抵抗。

英国向全世界宣布,马岛阿军于14日21时投降。致此马岛战争以英军获胜而结束,马岛的失败导致了阿根廷国内矛盾激化,总统加尔铁里和海、空军司令等高级将领被迫辞职,次年文官政府经大选上台后,又把发动战争的主要军事领导人送上军事法庭受审。

这次战争中阿军亡1,000余人,伤1,300人左右,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余人;损失舰船11艘(沉5、伤6),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

英军亡255人(内文职28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沉6、伤10),飞机34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

什么是航母战斗群

航空母舰所以能成为美国海军的三朝元老,倚重日盛,一则“武艺”过人:集舰艇与飞机于一身;二则不断变革:由常规动力发展为核动力,由螺旋桨飞机发展为喷气机,由每艘载四、五十架飞机发展到载近百架飞机。象前面说到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排水量达到9万吨,载有性能先进的预警机、战斗机、攻击机、电子战机、反潜机和直升机,还有反应快速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

“尼米兹”级航母的首舰“尼米兹”号的造价,由于历时14年,经历美国的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等因素,竟高达18亿美元(1975年),是1961年建成的美国第1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造价(4亿5千万美元)的4倍多,比同时建造的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小鹰”号贵1倍,被称为“价值数十亿的航空母舰”,一时在美国国内成了议论的话题。

一艘航空母舰除了它自身的装备外,还须配备飞机。一个航空母舰飞行联队的飞机总价大约与航母的建造费用相当。此外每年使用所耗的费用,包括数千名官兵和近90架飞机的维护费,大约需要3亿美元,相当于航母造价的一成(80年代建造的核动力航母造价约30亿美元)。每架F—14A“雄猫”式战机飞行1小时就耗费3000美元。

航空母舰艺高威重,造价昂贵,战时是敌方攻击的重要目标。临阵作战,自然不能单枪匹马,需要配备一些护卫舰艇乃至物资供应船。

美国海军编组的“航空母舰战斗群”,每一战斗群包括: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4~6艘、补给舰1~2艘。如果是核动力航空母舰,就配备核动力巡洋舰。据说,另外还配备核动力攻击型潜艇1~2艘护航。所以航空母舰一出动真是浩浩荡荡,前呼后拥,威风凛凛。

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不一定只有一艘航空母舰。一般在形势比较紧张的地区,美国海军就用2艘航空母舰组成战斗群;而在较缓和地区则派遣重新服役的战列舰配以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水面舰艇作战群(SAG)。

航空母舰战斗群以时速60公里以上的速度在海上活动,能控制以航母为中心、半径1000海里(1850公里)以内的海洋及陆地。它不必象空军要担心作战地区基地问题,也不必象陆军部队要考虑如何到达目的地。美国战后往往先派遣航空母舰编队到发生“危机”的地区去,就是充分利用其独立性和机动性。

将军马前卒——舰载机众生相

航空母舰战斗群的作战能力,主要决定于它的舰载机性能和多种舰载机的组合是否符合作战要求。

美国海军的现役航空母舰,一般都配属一个舰载机联队(或称航空联队)。联队的编制随舰载机的发展和作战需求的变化而多次调整。1984年,美海军研究提出了一种所谓“新概念”舰载机联队组成方案,并于1987年6月开始在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第4艘“罗斯福”号上部署。它的编成是:

2个战斗机中队——20架F—14A“雄猫”

2个战斗攻击机中队——20架F/A—18“大黄蜂”

2个重型攻击机中队——20架A—6E“入侵者”

1个空中预警中队——5架E—2C“鹰眼”

1个电子战中队——5架EA—6B“徘徊者”

1个空中反潜中队——10架S—3A“北欧海盗”

1个直升机反潜中队——6架SH—3H“海王”

共计10个舰载机中队,86架飞机。

这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舰载机联队的主要样式。这种混合编队使航空母舰具有搜索、警戒和打击能力,以及为攻击机和航母战斗群本身提供战斗掩护。

F—14A是美国第4代超音速战斗机,美海军用来取代F—4“鬼怪”式战斗机用于防空的。1970年首次试飞,时速达到2485公里。它不但能全天候作战,全方位攻击,而且既能下视下射,又能上视上射。

装备有AWG—9火控系统,能同时跟踪24个目标,使用“不死鸟”空空导弹从100公里以外能同时攻击6个不同高度和距离上的空中目标。它的雷达的探测距离达180公里。

F—14A可携带“不死鸟”或“麻雀”或“响尾蛇”空空导弹6枚,也可携载普通炸弹。另有M61A“火神”20毫米6管航炮一门。

“雄猫”的作战半径为925公里,是目前世界上作战半径最大的舰载机。重量达25~32吨(携载导弹时重达32吨)。具有可变翼,所以战斗能力很强。据报道,它和美国空军的F—15战斗机(目前美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进行过20余次模拟格斗,胜了20局,平了几局,只败了一局。

“雄猫”机的缺点是价格太贵,每架超过4000万美元,且需2名乘员(驾驶、领航)。

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主的多国部队使用了多种新型武器,其中有美国第4代超音速战斗机最晚服役(1983年)的机型—F/A—18。美国第4代超音速战斗机最初只有两种型号:F—14“雄猫”(1972年服役)和F—15(1975年服役)。但由于F—14和F—15尺寸大,重量重,设备复杂,价格昂贵,海、空军无力购买所需数量(须替换4000余架F—4“鬼怪”式),海军只买了500多架F—14,空军只采购了700多架F—15。后来海、空军各自决定再研制一型相对轻、小,价格低一些的(作战性能也稍低的)战斗机,这就是F—18和F—16的由来。(去年美国决定售台的就是F—16战斗机)。

F—18飞机要代替大部分F—4“鬼怪”和A—7攻击机(一部分F—4由F—14取代)。这样F—18既要有对空作战能力,也要有对地(舰)作战能力,所以它的编号为F/A—18(F是对空作战的意思,A是对地作战的意思)。

由此可知,F/A—18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于中近距离的防空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

为了使F/A—18既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又有合理的价格,研制时海军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最大速度只要求M1.8(M为马赫,马赫为音速,1.8马赫即1.8倍音速)(F—4为2.2,F—14为2.4)。实际上M1.8已经可以顺利执行F/A—18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因为当用于对海攻击时,挂载了弹药以后,所有的飞机最大速度都只能是M0.9左右,太大的速度也用不上;而用于近距离空战时,速度范围一般为M0.2~M1.5,有M1.8已足够了。只有用于紧急拦击时,希望速度越快越好,这时使用F—14最合适。

这就是航母的舰载机联队为什么既配备F—14,又配备F/A—18(形成高低搭配,既能遂行作战任务,又能节省经费)的原因。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舰载机起降18120次,其中21%执行防空任务,这一任务的67%是由F—14执行的,33%是由F/A—18完成。

F/A—18重16~22吨,实际最大时速1910公里,装备APG—65脉冲多普勒雷达,能同时跟踪10个不同目标,能携带“麻雀”和“响尾蛇”空空导弹6枚,有M61A20毫米炮。当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最大挂弹5~7吨,但通常只带2吨左右。

F/A—18“大黄蜂”的价格约2000万美元,为F—14和F—15的1/2。

A—6E是1972年开始装备美国海军的,是全天候攻击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舰载攻击机。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十分活跃。1991年1月,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宣布撤销A—6的后继机型A—12的研制计划。这样,A—6还将在美海军继续服役多年,所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舰载机型,它已有多种改进型,还有空中加油型和电子对抗型。

A—6E的发展背景与F/A—18有点类似。战后,美海军为了使舰载机能携载核炸弹而研制了A—5“民团团员”舰载攻击机。核炸弹挂在两台发动机之间的弹舱内,当飞机到达目标上空时,用高压气体将核炸弹推出。时速为2倍音速。但A—5重达36吨,起落性能不很好,价格比亚音速飞机贵很多,且低空性能也欠佳,所以没有大量装备海军。

美国海军研究分析后得出,为完成相同的攻击任务,从费效比看,高亚音速攻击机比超音速攻击机要合算(购买一架超音速攻击机的费用可购买两架高亚音速攻击机,而两架比一架的突防成功率要高很多)。

A—6E“入侵者”重型攻击机是并列双座、双发动机的高亚音速飞机,最大时速为1037公里(M0.9)。两名乘员中,左座为驾驶员,右座为领航轰炸员。它装有APQ—148导航和攻击雷达、导航和攻击计算机、攻击效果摄象机、前视红外装置及激光照示器等。能绘制并显示飞机前方16公里内的外景投影图,在低空飞行时可以进行地形回避和地形跟踪。所以它的良好的低空远距离准确飞行和攻击能力,是轻型攻击机所难以企及的。

A—6E载弹量超过8吨,可使用普通炸弹、激光制导炸弹、空对舰导弹、空对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等。

E—2C舰载预警机用于舰队的远程警戒和空战的引导指挥,是航空母舰的空中指挥所和机动预警雷达站。

它装备有APS—138三坐标雷达(飞机背上象园桌面似的东西就是雷达天线)。这个雷达相当先进,它对高空轰炸机的发现距离约740公里,对低空轰炸机的发现距离为460公里,对舰船为360公里,对低空战斗机为408公里,所以它能为航空母舰提供20分钟以上的预警时间。它能同时跟踪250个空中目标,并能对其中30个目标加以控制,即能引导己方30批战斗机进行截击作战。

E—2C的活动半径为375公里,续航时间6小时,乘员5人。

舰载空中预警机被认为是远洋舰队作战不可缺少的机种。1981年马岛战争中,英国舰队由于没有预警机,致使“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根廷飞机炸沉;而1982年以色列在与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一场空战中,借E—2C之助,创造了1∶79的战绩。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国海军在空中自始至终保持有1架E—2C,提供对波斯湾中、北部的预警,对一些战斗巡逻机实施控制并负责航母战斗群的中继通信。

E—2C是由E—2、E—2A、E—2B发展而来,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的。

EA—6B“徘徊者”是在A—6舰载攻击机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专用舰载电子战飞机,乘员4人,是美国海军主要的电子战飞机,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海军舰载型电子战飞机。它的主要任务是压制敌电磁探测设备,掌握战区的制电磁权。在与其他舰载机协同作战时,EA—6B往往担负使用电子对抗手段,压制敌防空兵器和掩护己方兵力撤离战场等任务。

机上装有4吨多重的电子干扰设备,主要包括超短波通信干扰机、回答式欺骗干扰机、杂波干扰和箔条投放器等。

EA—6B于1967年开始服役,迄今已进行了34次改装,1990年刚进行了一次现代化改装,主要提高4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改进战术干扰系统,包括改装ALQ—99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机载电子干扰系统,加装新研制的ALQ—149型干扰机,扩大了干扰范围,加强了通信干扰能力。

二是提高威胁探测能力,包括加装可根据目标速度和截面积对目标进行区别和分类的ALQ—156导弹探测系统。

三是装备“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和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提高了多架飞机协同作战时的信息交换能力。

四是更换大推力发动机。

该机是法国海军原有的军旗Ⅳ型的后继机,1974年首飞,最大时速略超过M1。武器有2门30毫米航炮,另可装载多种炸弹,AS37“马特”空地导弹及AM39“飞鱼”空舰导弹等。

“超级军旗”从1977年开始大量生产。法国海军战斗机主要是F—8“海盗”,现在“超级军旗”也担负战斗机的任务。

“超级军旗”出售给阿根廷14架。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使用“超级军旗”战斗/攻击机发射“飞鱼”反舰导弹击沉了英国最新型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英国的大型运输船“大西洋运送者”号。

“海鹞”多用途舰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侦察和攻击机,是从“鹞”式飞机改型而来,主要由英国海军“无敌”级轻型航空母舰携载,1979年开始服役。它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使用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来弹射起飞,也不需要拦阻索阻拦着舰,只要有一块半径15米的起降区便可垂直起飞和降落。

“海鹞”速度较低,最大平飞速度M0.95;作战半径较小,约460~750公里。可携载2枚“海鹰”空舰导弹或炸弹2吨,有2门30毫米航炮。装备有“蓝狐”雷达、火控系统等。

“苏—27”是苏俄第一种舰载超短距起降飞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舰载超短距起降飞机。它首次装备在苏俄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上。

“苏—27”具有很大的推重比(1.0以上),自主加速能力很强,低速大迎角时升力特性极好,起飞速度小,滑跑距离短,这使其在航空母舰上率先摆脱了弹射器,降落也只需轻型拦阻装置。它只需借助航行中形成的甲板风,再在航母上设一斜升式起飞甲板,使飞机起飞时获得很大的迎角,便可起飞。这种自主式超短距起飞,是普通超音速喷气式飞机不用弹射器能在航空母舰上安全起飞的首例。最大平飞速度2.3倍音速。

“苏—27”在1969年开始研制时的目标,就是陆海两用,从而节省了费用,在设计思想上走在西方的前面。

“苏—27”有10个挂架,最多可挂10枚空空导弹,也可携带空地(舰)导弹和炸弹,最大载弹量6吨;还有1门30毫米6管旋转航炮。火控系统中有红外探测仪、激光测距仪、平视显示器等。特别是称为“看到哪就打到哪”的头盔瞄准具,可带动红外导弹制导头,指向飞行员所搜索的同一目标,此时如发射导弹,导弹就会自动飞向所“看”到的目标,而不需要飞机和导弹的纵轴线对准目标。西方专家认为,在这一点上苏俄领先西方8年。

雅克—38“铁匠”飞机实际上可以说是苏制“海鹞”,1978年服役,与“海鹞”同期。目前世界上真正进入实际使用阶段的这类飞机也只有这两种,所以它们都是先驱。

“铁匠”飞机的使命与“海鹞”相同,用于舰队防空。它采用升力发动机同可转动喷口的主发动机相组合,在气动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较小。

“铁匠”除配备AA—2空空导弹和攻击小型舰艇用的AS—7近程空舰导弹外,还可携带火箭弹和23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垂直起降垂直发射

海军不但航空母舰载有飞机,其他水面舰艇,如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两栖舰和一些辅助舰船都载有飞机,甚至最近建造的小型舰艇也有设计装载飞机的。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军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不是一二个海军大国的情形。许多有海军的国家都在这样做。

水面舰艇装载的飞机,除航空母舰有战斗机、轰炸机等较多机种外,其他舰艇装载的都是直升机,主要是反潜直升机和多用途直升机。直升机帮助水面舰艇扩大了搜索和攻击潜艇的范围,装上大功率的雷达和电子设备可以作侦察、警戒用,还可以支持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执行垂直补给、布雷、扫雷等任务。所以,海军舰艇用的直升机的研制,大都在向着大型和多用途的方向发展。

看好直升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海军舰艇不可能拥有足够长的跑道。即使是大型航空母舰,飞行甲板的斜角部分也才有将近240米的长度。直升机可以垂直起飞,不需要很大的面积,更不需要长长的跑道。

海军的其他飞机,也都在向短距和垂直起降的方面发展。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起降的战斗机,是英国研制的“鹞”式战斗机。这是一种音速、单座战斗机,集中了直升机和战斗机的优点,有灵活的中低空机动和作战能力。它的实用升限15240米,最大外挂弹药量,垂直起降时可以达到2270公斤,短距起降为3630公斤。有2门30毫米航炮,5个武器外挂架,可挂普通炸弹,也可挂2枚空对空导弹。它靠一台旋转喷口推力转向发动机,提供起降时需要的升力、过渡飞行和正常飞行时需要的推力。不足的地方是航程短,载弹量小。英国在“鹞”式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了海鹞式舰载机,已经装备英国海军。

世界上真正具有超音速飞行能力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要算是俄罗斯的雅克—141战斗机。它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M1.7,实用升限1.5万米以上,最大航程2100公里。

除了飞机,海军舰艇的导弹,也在朝着垂直发射的方向发展。过去,许多舰艇的导弹发射方式是这样的:露天甲板上设置导弹发射架,导弹则存放在甲板下的弹库里,发射时要经过许多程序,才能把导弹提到甲板上,再按指挥系统指令进行瞄准,这一连串过程至少要用20秒时间。下一枚导弹的发射又得如此重复一遍,再花20秒钟,显然不适合海战要求。垂直发射技术,是把导弹垂直装在一个特制的单元容器里,容器垂直装在舰艇的导弹库里,导弹库的顶部就是舰艇的上甲板。导弹发射,只要打开甲板上每枚导弹的发射口盖,接通发射电路就可以。这就省去了许多机械动作,发射时间大大缩短。50年代中期,苏联首先采用这种发射系统。美国人急起直追,也很快研制成功。美国海军的这种垂直发射系统,取模块设计,把包装筒和发射筒合二为一,以8个为一个单元,8个单元为一个发射装置,发射一枚导弹只需1秒钟的时间。

这种装置重量轻、体积小,可以充分利用舰艇上的空间灵活布置,自动发射,而且即使有一枚导弹因故发不出去,也不会影响其他导弹的发射。美国海军自己吹嘘说这是它的三大法宝之一,“将使未来海战发生根本变化”。

美国海军吹嘘的其他两大法宝,一个是宙斯盾系统,就是由指挥、武器控制、导弹火控、导弹发射、相控阵雷达、战备检查等6个部分组成的全自动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另一个是舰载巡航导弹,其中最著名的是战斧式巡航导弹,被称作“会思考”、“有眼睛”的导弹。这种导弹还有个称号叫“掠地飞”。它能超低空飞行,在海上贴着海面7~15米高度飞行,在崎岖山地能在150米高度以下飞行,能钻山沟,拐急弯,也能突然升高。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用了不少。

录像推荐
英超德甲法甲西甲意甲NBA

首页

足球

蓝球

录像

新闻